草莓的開花結果期,很容易受到灰霉病的侵害。特別是陰雨潮濕天氣,更是給它提供了良好的發(fā)病條件,受害草莓減產(chǎn)嚴重,有的甚至絕收。
灰霉病可對葉片、葉柄、花器、果梗、果實等器官造成危害,其中以花、果的危害最重。
幼嫩的花器容易感病,侵染初期花萼出現(xiàn)水漬狀針眼大的小斑點,隨后擴展成近圓形或不規(guī)則形病斑,通過花萼逐漸延伸侵染子房及幼果,最后導致幼果上出現(xiàn)水浸狀病斑。
這種花萼背面呈紅色,果實停止發(fā)育,形成僵果,也是灰霉病為害所致,多發(fā)于溫室草莓中。
果實染病多發(fā)生在綠果上,侵染初期在果實上形成水浸狀病斑,病害進一步擴展形成褐色病斑,并且病原菌向果實內部縱向侵染。在雨天、濃霧或高濕的環(huán)境下,病斑迅速擴展,在病果上形成灰褐色霉層,加速病害的傳播??諝飧稍飼r病果呈干腐狀,導致果實脫落。
生長期感病的果實,采收后會繼續(xù)腐爛。
染病的花瓣脫落到葉片上或靠近地面的葉片容易染病,初期在葉片上形成水漬狀小斑點,后向外擴展,形成灰褐色水浸狀大斑,部分病斑具有輪紋,最后蔓延到整片葉,導致葉片腐爛、干枯,病斑部位后期形成灰褐色霉狀物。
初期葉柄顏色變淺,形成水漬狀小斑,擴展后呈長橢圓形,在濕度大的條件下表面會著生灰褐色霉層。
草毒灰霉病的發(fā)病受多因素影響,例如:品種、氣溫、濕度、光照條件、栽植密度、管理措施和施肥狀況均可誘發(fā)。
● 灰霉病病菌喜低溫、高濕的環(huán)境,高發(fā)期為始花期至坐果期。
● 一般葉密而薄,花莖下垂,果柄彎曲,果實被蓋在下面的品種發(fā)病較重。
● 如遇連陰天和光照不足的天氣,溫室內空氣濕度長時間處于90%以上,田間積水,栽培密度過大,通風不良等環(huán)境條件十分有利于草莓灰霉病的發(fā)生。
● 氮肥施用量過高,土壤黏重,多年連作的地塊也利于灰霉病的發(fā)生。
草莓花期長,分期結果不明顯,果實采摘的間隔期短。所以草莓灰霉病的防治,應以農業(yè)措施為基礎,花期藥劑防治為保證。
冬春季認真清園,把枯枝、病葉和雜草集中燒毀。在北方結合地膜覆蓋,不僅可減少越冬菌源,又可減少死秧,增強植株抗性和生長勢,緩苗快,病害輕。
合理密植,調整葉果比,增強通透性,降低小氣候濕度。在多雨的地區(qū)應采用高畦栽培,注意排水。
對易感病的品種,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,在開花結果期,可葉面噴施磷鉀源庫500~800倍+硼肥,能提高坐果率,增加果重與含糖量,提升抗病抗逆能力。
嚴格控制棚內的溫度、濕度,草莓進入花期以后,白天棚內溫度應控制在25 ℃以上,夜間12 ℃以上,在此溫度范圍內可適當延長通風時間,控制棚內空氣的相對濕度在60%~70%之間。
發(fā)病初期,可選用木霉菌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,5~7天噴施1次,連續(xù)噴施3次。
草莓在露地、促成或半促成栽培條件下藥劑防治的最佳時期是草莓第1級花序有20%~30%以上開花,第2級花序剛開花時。當發(fā)現(xiàn)花柄開始變紅、下垂,花托后有小紅點,需及時用藥防控。
有效藥劑有:嘧菌酯、萬霉靈、速克靈、撲海因、灰克、腐霉利、百菌清等,7~10天噴1次,連續(xù)噴3~4次。
藥劑防治時,要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,減緩抗藥性的出現(xiàn)。連續(xù)陰雨時可選用百菌清、速克靈、灰霉清等煙劑進行熏蒸。